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或木兰纲(Magnoliopsida),是指一般其种子有两个子叶之开花植物的总称,约有199350个物种。非双子叶植物的开花植物则称为单子叶植物,一般只有一个子叶。
双子叶植物不再被视为是一个恰当的类群名称,且此一名称亦至少不被使用在分类的意涵上。但前述之双子叶植物的绝大部分可以分至一名为真双子叶植物分支的单系群。此一单系统可以以其花粉的结构于其他的开花植物所区隔。其他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花粉都是单沟或单沟衍生的样式;而真双子叶植物分支的花粉则为三沟或三沟衍生的样式,其花粉的沟上会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细孔。
双子叶植物纲植物胚具子叶2片,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内为开放型维管束,环状,有形成层和次生组织,叶除少数外,均为网状脉,花部通常5~4基数,花粉多具3个萌发孔。
1.和单子叶植物的比较
除了子叶数量之外,双子叶和单子叶之间还存在着其他很大的不同,尽管这些主要是指单子叶植物分支和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之间的不同。许多早期分歧出来的双子叶植物会有些“单子叶”的特征,例如散乱的维管束、三基数的花朵和非三沟的花粉。此外,某些单子叶植物亦会有着“双子叶”的特征,如网状的叶脉。
种子:单子叶植物的胚只有一枚子叶且常退化成胚盘,胚乳比较明显;而双子叶植物的胚有两枚子叶,胚乳则常在胚发育的早期已消耗。
花朵:单子叶植物的花瓣为三的倍数,而双子叶植物的则为四或五的倍数。
茎:单子叶植物茎部维管束是散乱的,而双子叶植物的则是环状的。
次生长:单子叶植物的茎很少会显示出次生长,而双子叶植物的则很常有次生长。
花粉:单子叶植物的花粉有一个沟或气孔,而双子叶植物的则有三个。
根:单子叶植物的根是偶发成长的,有须根;而双子叶植物的则是长自胚根中,有轴根。
叶子:单子叶植物的叶脉是平行的,而双子叶植物的则是网状的。
维管束:双子叶植物具形成层,维管束呈环状排列;单子叶植物则不具有形成层,维管束呈散生排列。
2.特征
种子的胚有2枚子叶,植物体有各种习性,茎中维管束成环状排列,有形成层,使茎能继续加粗,叶具网状叶脉,花部通常为5或4基数,主根发达,形成直根系。按恩格勒系统通常分为2个亚纲:即离瓣花亚纲Choripetalae(或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和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或变形花被亚纲Metachlamydeae)这主要是依据花被有无,结合或分离来划分的。现代一些系统学家根据花被分化、雄蕊发育、珠被层数、花粉粒2核还是3核、珠心厚薄等性状来划分。
3.真双子叶植物
真双子叶植物(学名:eudicots)是指花粉具有三孔(具三叉沟型花粉粒)的植物类群,属于被子植物的演化支之一。由道利(Doyle)和霍顿(Hotton)在1991年所倡议,其划分出了被子植物门中的“非木兰类双子叶植物”,包括了绝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种类,而其他没有包括进去的双子叶植物被称为“类双子叶植物”或古双子叶植物(并系群)。
有时也将真双子叶植物分支称为“三孔花粉组”,因为它们的花粉都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孔,这种性质和其他被子植物区别开来,其他被子植物包括单子叶植物纲和比较原始的双子叶植物如木兰目等都的花粉都是无孔或只具有单孔、双孔等。
真双子叶植物的分类被APG分类法和APG II分类法采纳,作为一个依照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类群,包括了传统分类法中双子叶植物纲的绝大部分种类。
真双子叶植物的核心是蔷薇类和菊类两大部分,他们的核心分别为“真”蔷薇类和“真”菊类。
(1)蔷薇类植物
蔷薇类植物是APG 分类法中的一个具有亲缘关系的植物类群,和菊类一起组成真双子叶植物的主要部分。蔷薇类基本包括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金缕梅亚纲和蔷薇亚纲中的种类,还有五桠果亚纲中的部分种。因为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数据,所以比传统分类法更能准确反映植物的进化关系。
(2)菊类植物
菊类植物(学名:asterids)是在APG 分类法、APG II分类法、APG III分类法及APG IV分类法所确立的被子植物分支之一,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个植物类群,和蔷薇分支一起组成双子叶植物纲中的主要部分。
菊分支中的植物种类主要包括1981年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分到菊亚纲的种类以及一些合瓣花类植物。由于这种分类法更能正确地表示植物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因而被多数的植物学家所采用。
4.下属目
(1)原双子叶植物
金鱼藻目(Ceratophyllales)
无油樟目(Amborellales)
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
金粟兰目(Chloranthales)
睡莲目(Nymphaeales)
白樟目(Canellales)
樟目(Laurales)
木兰目(Magnoliales)
胡椒目(Piperales)
(2)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
黄杨目(Buxales)
山龙眼目(Proteales)
毛茛目(Ranunculales)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洋二仙草目(大叶草科)(Gunnerales)
檀香目(Santalales)
虎耳草目(Saxifragales)
伞形目(Apiales)
冬青目(Aquifoliales)
菊目(Asterales)
川续断目(Dipsacales)
山茱萸目(Cornales)
杜鹃花目(Ericales)
绞木目(Garryales)
龙胆目(Gentianales)
唇形目(Lamiales)
茄目(Solanales)
燧体木目(Crossosomatales)
卫矛目(Celastrales)
葫芦目(Cucurbitales)
豆目(Fabales)
壳斗目(Fagales)
金虎尾目(Malpighiales)
酢浆草目(Oxalidales)
蔷薇目(Rosales)
十字花目(Brassicales)
十齿花目(Huerteales)
锦葵目(Malvales)
无患子目(Sapindales)
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
桃金娘目(Myrtales)
5.大叶草目(洋二仙草目)
大叶草目(Gunnerales)又名洋二仙草目,是一类显花植物,是2003年的《APG II 分类法》新分出来的一个目,共包含有两个可以合并的科。
在APG III 分类法和APG IV 分类法中,本目依然包含此两科。
在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大叶草科被分到小二仙草目中,而折扇叶科被分到金缕梅目中。
下属科:
洋二仙草科(大叶草科)(Gunneraceae)
香灌木科(Myrothamnaceae)
(1)大叶草科(洋二仙草科)
大叶草科(Gunneraceae)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科,有1属,40-60种。产中南美洲,非洲东部至南部,马达加斯加,马来群岛,塔斯马尼亚,新西兰,太平洋群岛。
大叶草属(学名:Gunnera)是大叶草科(Gunneraceae,又名洋二仙草科、根乃拉草科或古奴科)下唯一属,属真双子叶植物大叶草目,含约50种,都是原生于南半球的植物,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和小二仙草科一起放到小二仙草目中,但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其和折扇叶科一起合并成可以任选或分开的两个科,没有放入任何一目中,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直接设立了一个大叶草目。
洋二仙草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分布在拉美、东非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在智利南部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洋二仙草也被用来食用。
(2)折扇叶科
折扇叶科(Myrothamnaceae)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科,有1属,2种。产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本科植物是芳香的灌木,单叶对生,有长叶鞘,有托叶,叶边有齿,在旱季叶子干燥,一旦降水出现,立即可以膨胀恢复生气。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本科分入金缕梅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无法将其分入任何一目,直接放到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下面,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将其编入新设立的大叶草目,但认为可以选择性地与大叶草科合并。
折扇叶属(学名:Myrothamnus)又名香灌木属,属于真双子叶植物大叶草目,是折扇叶科(Myrothamnaceae;又名香灌木科)的唯一一属,共2种,都是生长在非洲东部、西南沿海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