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故事中解读周敦颐“花鸟”观

本文目录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花鸟”观念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自然界的花鸟都是具有哲理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小说《牡丹亭》中,也有着与周敦颐“花鸟”观相似之处。本文将从“梦中花鸟”的角度,探究周敦颐“花鸟”观念的深层意义。

从牡丹亭故事中解读周敦颐“花鸟”观

“梦中花鸟”的故事

《牡丹亭》讲述了柳夢梅在梦中与 王潮媛 相遇的故事。在无垢山庄中,柳夢梅沉醉在李莫愁所著《神仙传》之中。不料,夜深人静,他被一阵花香吸引,来到了花园。花园中的花鸟异彩纷呈,宛如仙境。柳夢梅与花中仙共饮,在王瑾卿、柳梦若等人的出现下,引发了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花鸟被描绘得极富艺术性。诗人通过描写花鸟的特点,使读者产生美感。在梦中,柳夢梅与花中仙交流,对花鸟进行了一番讨论。花中仙告诉柳夢梅,他所爱的花鸟并不是一般的花鸟,而是“灵芝鹤鸣”。在花中仙的解释下,这种花鸟形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具备了超自然的含义。这种深含哲思的景象,说明了作者周敦颐“花鸟”观的内涵。

周敦颐的“花鸟”观念

“花鸟”观念的提出,源于周敦颐关于自然界的看法。周敦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内在的道德意义,而以花鸟为代表的自然景象则是最能表现人类情感和道德追求的形象。他的这种观点,在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叶莫如也,花莫如也,鲜者似也。”他认为莲花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还在于它独特的意义。莲花顶端的蕾头覆盖在莲叶之下,象征质朴、谦逊、守己以达成自我超越;开放的荷花展示着无私、慈悲、蕴含一种“无我”的气魄;而在“荷花淀中”所处的境界,则是仁爱、清心、自律、环保园艺者追求的净化、升华、养心的道德境界。

与此相似,《牡丹亭》中的梦境所描述的花鸟,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形象,还是周敦颐所说的带有哲理内涵的符号。这些美的符号,应该是在作者的观察中总结出的,但同时还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存在、人生哲学和美学的思考。

从“花鸟”观中看中国文化

鲜花和鸟类在周敦颐的世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历史上的中国人将鸟类形象化为吉祥物。在经书、历书、诗词歌曲中都有以鸟类为主角的文学作品。而在《牡丹亭》中,作家把花卉与鸟类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幻境的花鸟世界,以此突显花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姜夔的《台城》云:“人之世,犹鸟之在林也”。此句表明了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生生不息,共同生命根基。《论语》中有言:君子爱人及鸟兽,所以重义气(饮酒歌谣)南山羊角峰之高远已有,至于抱朴子拟化飞天,今又有余

表明了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爱护动物,才能更好地维护道德与文化的发展。因此,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鸟和花的形象不只是一种形式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思想价值的文化遗产。

结论

通过对《牡丹亭》中“梦中花鸟”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周敦颐的“花鸟”观念与中国文化上的“鸟花文化”密切相关。自然界中的花卉和鸟类带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作者的笔下具有美的表现形式。这种美,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景象,还应该被看作一种文化遗产,人类应该保护它,传承它。因此,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周敦颐的“花鸟”观念中,看到文化和自然界的关系的真谛,进而让自身的精神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和提升。

(0)
上一篇 2023年6月28日 下午3:42
下一篇 2023年6月28日 下午3:44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