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鸽子树指的是珙桐桫椤,珙桐为什么称为鸽子树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国家首批颁布的一级保护(濒危)的植物有八种:金花茶、银杉、桫椤、珙桐、水杉、人参、望天树、秃杉,这八种植物都是古老的孑遗物种,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种源稀少,被称为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以上这八种植物,不但是珍稀濒危物种,而且都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诸如有“中国鸽子树”之称的珙桐,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观赏花木树种,从其被发现之初,就引起轰动效应,导致国外大量植物学人士纷纷前来采种,从而揭开了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序曲,下面我们就来谈谈。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十九世纪中晚期,清朝虽然闭关锁国,然而挡不住世界各地的探索者的脚步,于是,我们这个伟大古老的国度,随着被坚船利炮轰开之后,涌进了一批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除了四处抢掠的军队之外,还有带着传教使命的传教士以及无所不在的商人,而在这其中,有一位传教士则叩响了现代中国植物学的大门。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这位传教士是一名法国神父,名叫皮埃尔•阿芒•大卫((Jean Pierre Armand David),中文名字叫做谭卫道(也作谭微道),生于1826年,来中国的身份是天主教传教士,然而驰名世界的则是另一个身份——博物学家、动植物研究学者。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大卫1862年7月到达北京,在开展传教工作的同时,大卫更热衷于到处考察和搜集我国的珍稀动植物,除了在北京河北一带活动外,大卫还到内蒙古、四川以及福建考察,其发现和命名了我国的麋鹿(四不像)、熊猫、金丝猴等,并且从国内搜集和偷运(当时也无人管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诸如我国特有的梅花鹿、马鹿、直隶猕猴(曾经是分布纬度最北的猴子)、大鲵、扭角羚、高山杜鹃、报春花等等。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大卫断断续续地在中国待了不到十年的时间(1870-1872年曾回法国两年),到1874年回到法国,他带回的动植物标本以及活体,经巴黎自然博物馆统计,总计2919种植物,9569种昆虫、蜘蛛与甲壳类动物,1332种鸟类,以及595种哺乳动物,而这些,还不包括那些在各种意外中损失的标本!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面,有一种被称为“植物化石”的植物被大卫发现命名,从而引起世界轰动,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珍稀物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1869年,大卫在四川穆坪调查时发现,这种植物花开时节,洁白硕大,犹如满树飞舞的鸽子,于是大卫称它为“中国鸽子树”。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1871年,珙桐被大卫写进入了自己的植物学著作发表之后,立刻受到欧洲园艺界轰动!很多园林公司纷纷派人前往中国采掘标本和树种。1899年,23岁的英国探索家E·H·威尔逊(Ernest HenryWilson),以英国南方肯森顿皇家科学院学者和英国皇家邱植物园园艺工作者的身份,被英国维琪苗园公司选中,派往中国寻觅园林观赏植物,当时他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种大卫于发现的珙桐树。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为此,E·H·威尔逊于1899-1902年和1903-1905年,两次来华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历时5年。后来他又受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派遣,再度两次前往我国中西部地区做更进一步的植物考察和采集,并于1918年前往中国台湾考察。足迹遍及我国四川、湖北、云南、甘肃、陕西、台湾等省。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E·H·威尔逊在我国共采得植物标本5万多号(当时采集种源时的编号),包括2716个种和640个变种及变型,发现了6个新属,671个新种和424个新变种及变型。1913年,他写下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这一有影响的著作,1929年再版时改名《中国:园林之母》(China:motherof gardens),从此,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蜚声世界。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而珍稀植物珙桐,也由E·H·威尔逊引入欧洲,后来引入北美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以至于1954年周总理在参加联合国日内瓦会议参观时,听到导游介绍珙桐树的来历,并亲切地称它为“中国鸽子花”,深有感触,回国后,指示有关部门要好好保护培植,从此珙桐在我国备受关注。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珙桐树树形优雅,茎干斑驳,略显淡黄色的叶片碧绿青翠,枝叶婆娑,尤其是珙桐的花朵,硕大洁白,苞片犹如鸽子翅膀,整树花开,远远望去,恰如群鸽,时而展翅飞翔,时而振羽起舞,时而休憩假寐,时而啄食觅物,翩翩姿态,令人着迷,让人感叹,极具视觉冲击力,因而具有极高观赏价值。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然而,由于珙桐分布地狭窄,自身种群繁衍相对困难,再加上人为的滥采滥伐以及部分人的盗采,使得珙桐树面临濒危境地,因而在1984年被我国列入第一批八个重点保护一级濒危物种之一。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多年来,植物研究者对珙桐进行培育和研究,发现珙桐种子具有致密厚实的木质外皮,阻挡着种胚对外界水分的吸收,因而很不容易发芽,苗一般需2年时间才能发芽出苗,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可以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促使发芽。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其中方式之一就是雪藏变温处理。将收集的种子洗净后用湿沙混合,埋藏于雪地里,使其寒冷时冰冻,升温时融化,温度高低变化剧烈,约经2~3个月的时间,利用低温和冰冻促成坚硬的种壳松动、开裂,到了4月份再行播种,可大大加快其发芽速度。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再就是通过冰箱变温处理,将处理后洗净的种子,用冷水浸泡2、3天,再将其放人冰箱中冰冻一个星期或十天左右,在有太阳时将种子从冰箱中取出,放在阳光下摊晒,待其冰化后再将种子重新置入冰箱中,如此反复4~5次,同样可有效促进种壳松动、开裂,使种胚能提前发芽。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如今,除了珙桐野生分布地都建有自然保护区,另外不少省份的保护区以及一些园林单位,都培育出了大量的共同树苗,尤其是北京植物园培育的珙桐树,可以正常开花,为珙桐树播向华北以南省份打下良好基础。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希望不久的将来,珙桐能够被引进更多的城市乡村,让“中国鸽子树”遍地开放,妆点环境,净化空气,美化家园,为人类的精致生活翩翩起舞!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9日 上午9:41
下一篇 2022年12月29日 上午10:26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