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上的斑点大多由病原生物侵染引发,如山茶褐斑病、月季黑斑病和菊花褐斑病。防治方法包括冬季剪去枯枝叶,春季喷施波尔多液,发病后喷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另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害,如空气污染、营养缺乏、冻害和盆土过干,需要调查环境条件并进行分析,确定致病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
大部分叶片上的斑点都是由病原生物侵染引发的。当花卉的组织和细胞被病原生物破坏并死亡后,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病斑。例如,山茶褐斑病会在叶片上形成圆形的灰褐色或灰白色斑点,月季黑斑病开始时在叶片上形成黑色或黑褐色的放射状斑点,后来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的紫红色或紫褐色斑点。菊花褐斑病开始时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浅黄色斑点,随后变为紫褐色至黑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最后,斑点边缘变为黑褐色,中心部分变为灰黑色。来自真菌、细菌等病原生物引起的斑点具有病原物结构,例如在斑点上会产生黑色或褐色的小点(如菊花褐斑病、山茶褐斑病等),这就是病菌子实体。或者在斑点上会产生脓状物质,如秋海棠叶斑病在雨天时,会从斑点处溢出粘稠的物质。
对于这类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我们可以:
- 在冬季剪去枯枝叶,生长期间随时清扫落叶或摘除病叶,并集中焚烧。
- 在春季抽枝放叶后,喷施1000倍的波尔多液来预防病害的发生。
- 在发病后,可以喷用70%的甲基托布津1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一1000倍液等。
除了侵染性病害外,还有一些是由于花卉对环境条件不适应而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大致有以下几类:
- 空气污染:例如氯气对叶内细胞有很强的杀伤力,即使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也会使叶面产生褐色斑点。再比如,当氨气浓度过高时,叶面的叶脉间会形成点状、条状或块状的黑褐色伤斑。
- 营养缺乏:缺磷时会发生黄斑。缺钙时,幼叶会出现失绿的斑点。缺硼时,老叶会出现焦枯的斑点。
- 冻害:例如,龟背竹受到冻害时,叶子上常常会有大块黑褐色的斑点。
- 盆土过干:例如,袖珍椰子、棕竹等在盆土过干时,叶面会出现棕色的梭形斑点。
对于这类非侵染性病害,我们需要调查环境条件并进行分析,确定致病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