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中的“四大悲”,无异于人生的“四大悲”。钰姐认为如占其一,都可堪称人生悲剧。那什么是农村俗语中的“四大悲”呢?
对于四大悲,在民间流传着诸多的版本,其中流传最广、最出名的是这四大悲: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
一悲:幼年丧母
幼年是指一个人3至6、7岁的儿童时期,这个时期里,幼儿嗷嗷待哺,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等等,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呵护与抚育。
一旦失去了母亲,不能喂奶,无人喂饭,小小年纪就要自己照顾自己,岂不是人间一大悲事!也难怪幼年丧母能被列为人生一大悲之首。
我们知道,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阶段,有时会影响或决定人的一生。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说过: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而这个时期,母亲的角色非常重要,除了在生活上照顾外,在人生引领及心理成长方面,母亲的角色功不可没,比之父亲的角色还更甚。
一个人个性的初步形成就是从幼年时期开始的。
儿童的气质特点,对周遭变化,或迟缓,或活泼,或安静,或积极探索,或消极被动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兴趣爱好如对事物好奇心;能力差异如在言语、计算和艺术等方面,人格方面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态度,合群或孤僻,自信或自卑,勇敢或懦弱等,影响很大。
在此过程中,母亲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态度,就像和煦的春风注入孩子的心田,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心理的抚慰、身心的成长,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一般母爱环境中长大的儿童,非常受人欢迎,并且有这样的特点:学习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
而母爱缺失下的儿童,一般是这样的特点: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等。
因此,幼年丧母,是一个人的人生灰暗时刻,在生活、成长、道德及人生引领等方面都会有所缺失。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斯基说过: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梁晓声也说过:“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诚然,摇动摇篮的手,更被誉为推动世界的手。可见母亲对一个人幼年乃至一生有多重要!
因此,幼年丧母被誉为人生四大悲之首,也就能理解了。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
二悲:青年丧父
青年是指一个人17、18岁到35岁的年纪。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人至青年,步入社会,非常需要父亲的指导与支持。
而一旦失去了父亲,自己单枪匹马独闯天下,两眼一抹黑,缺少了父亲的指导与关爱,该是要走多少的弯路,经历多少的艰辛,这不悲吗?
人至青年,一般有4种情况发生:生理与心理发展到成熟水平;步入成人社会;生活与发展空间变大;开始恋爱、结婚并走向婚姻现实。
而这些过程,都少不了父亲的参与、指导及关爱。父爱如山的同时,也是走向成功之路的智慧引领。一旦缺失父爱,步入社会的路,何其艰辛?
我邻居家,就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男主人温文有礼,女主人温柔善良,他们家的儿子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聪敏懂事。
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个美好的家庭,后来遭遇了不幸。在孩子高考前夕,男主人出差途中遭遇车祸,撒手尘寰,不到18岁的男孩失去了父亲。
原本能上清北学府的他,只上了个普通二本,母亲思念过度,积劳成疾,辞职回家养病,家里担子越来越大,男孩只得瞒着母亲休学挣钱养家。
男孩既要照顾母亲,又要兼顾学业、打工挣钱,压力与艰辛可想而知。后来毕业了,原本可以考研继续深造的,也只得步入社会,承担比别人更多的责任。
但如果父亲还在世的话,他大概率能上他喜欢的高等学府,也不会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辛,脸上也会洋溢更多的笑容,他们的家庭也会一如既往的快乐与和谐!
因此,青年丧父仍然是一生一大悲事。都说,父爱如山,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我们洗涤心灵,父爱如路,伴我们走完人生!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
三悲:中年丧偶
中年一般指35到60岁的这段时期。中年期是人生当中相当漫长的一段岁月,人生的许多重要任务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这段时期,面临家庭、工作和社会的多重任务与压力,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自己以求人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承担教育子女、赡养父母、照顾伴侣、完成工作等多方面责任。
而陪我们走过这些艰难而漫长岁月的,正是我们身边的伴侣。人至中年,心理和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正是夫妻同心、共同奋斗的时候,夫妻双方的作用,都至关重要。
如果这时走了另一半,剩下的那一半,又该如何自处呢?不找吧,年纪还不算太大,孤独余生,是很难熬的;再找吧,也是不容易,即使有,半路夫妻也很难同一个心。
我的同事小陈,就是45岁时老婆车祸去世的,那时孩子上高中。整整3年时间,他都难以走出失去妻子的痛苦中,整日愁容满面、形销骨立,同事们都劝他再找一个。
但他总是瞻前顾后不愿找,一直到孩子大学毕业,他才在媒人介绍下谈了一个,所幸对方是一个温柔善良、知书识礼的人。但这么些年,他形影相吊,吃了太多的苦。
四悲:老年丧子
老年期是指一个人60岁到衰亡的这段时期。这个时候,人的生理、心理功能方面发生退行性变化,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等。
这个时候的老人,可以说是老病相催、日薄西山了,身体各项器官逐渐衰竭,更有甚者,耄耋之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孩子们来照顾了。
就像白居易跟老哥们儿刘禹锡的“诉苦”诗《咏老赠梦得》写道:“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说:你看咱俩都老啦,知道老成啥样了吗?每天很早就困得睁不开眼睛,睡得也早,早上起来头也懒得梳;偶尔拄着拐杖到外面走走,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在家待着。新磨的镜子也懒得照,眼睛花得看不清字小一点的书;每天都在回忆往事和想念老朋友,但年少时的事却又记不大清楚;最开心的就是与人闲聊,还想着与老朋友聚一聚。
这是白居易对“老”的伤感看法,却也道出了晚年的真实与无奈。这个时候的老人本就是风烛残年,十分脆弱,就像将熄的烛之微光。
此时如果子女死了,对垂暮之年、多病在身的老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沉重打击。自古以来,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是人生的一大痛事!
如果老人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去了,这让老人如何自处?一个垂垂老矣的人,膝下无儿无女,老病相催,谁来照顾,思前想后,怎不悲痛?
老人晚年时,本就丧失了身心健康、社会角色、经济基础和生活价值等,如果再失去心爱的孩子,把他生存理由都逐一夺去,他该有多悲伤!
因此,人生一大悲,莫过于老年丧子。
还有,农村俗语四大悲的总结,仅限于民间的一种说法,并非就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总结,而是人们的一种朴素的观念而已。
农村俗语之中说的“四大悲”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呢?在民间对于一些事物的描述,经常使用四大为代表,很多老话俗语都和四大有诸多的关系,其中就包括人生“四大悲”是对于一些比较悲惨之事的描述,对于四大悲有诸多的版本,其中最出名的包括以下两种。
其中广为流传的其中版本之一:“:幼年失母,少年丧父,中年失妻,老年丧子。”对于这四件事情,一般指为人生之中四大最悲痛之事,其中“幼年失母”没有母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人生,不但人生不完整,这种悲苦的命运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在过去,没有母亲的幼儿是极难抚养成人的,即便是抚养长大,有的还会在后娘哪里遭受到虐待,是一件极为苦悲的命运,也被排在了四大悲之首。
“少年丧夫”男人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在自己正值壮年之时失去生命,对于家庭的打击是最大的,尤其是在过去农耕时代,年少的儿子在没有父亲的庇护之后,会早早的去做原来父亲所做的事情,家里没有男人,只剩下孤儿寡母,这样的命运是相当的苦和悲惨的。
“中年丧妻”男人正值中年当做之时,天然失去了妻子,原木美满的家庭瞬间破碎,留下自己和年幼的儿女,这种男人的命运是非常苦的,在娶怕对子女不好,不娶这样的生活怎么继续下去?“老年丧子”年老之后,正是颐养天年的好时候,也是接受子女孝顺开心的时候,可突然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老人是很难接受的,也是最令人痛心的。这四种说法是比较流行的四大悲,关于四大悲,还有别的四大悲大版本。
还有一种版本的四大悲:久旱逢甘露 —— 一滴,他乡遇故知 —— 债主,洞房花烛夜 —— 邻居,金榜题名时 —— 别人,这个好像在电视连续剧之中看到过,也是比较苦悲的一种描述,对于民间的俗语老话,其实一直都有诸多种的版本和说法,不论哪一种说法,大都是很有道理和意义的,对于这句俗语老话,你有什么看法呢?
写在最后
以上提及的农村俗语“四大悲”,是民间生活的总结,钰姐认为这无异于人生的四大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悲剧都与人的生命失去有关。
因此,我们更应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远离危险,让悲剧不再发生! 即便生命逝去了,我们也要对生活充满信念,勇敢自信地奋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