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由于对四合院绿化缺乏科学的认识,很多四合院内外种植了并不适合的花木品种,那么四合院内外到底该种什么树?养什么花?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看看古人是怎么在自家院内外进行绿化的?古代的花木品种都有哪些讲究?
一、绿化也是一种文化
绿化在我国古代被看作一种文化,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花木文化已经形成,如屈原就在《离骚》中多次借花木言志,自比芝兰,而将奸佞之人比喻为杂草,孔子也将道德高尚的人比喻为兰花,这种花木文化延续不断流传数千年,直至今日,因此形成了众所周知的代表高尚品质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代表高洁的莲花,代表富贵的牡丹等中华“花语”。四合院这种老北京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宅院,也形成了自己的绿化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花语”。而且,四合院的绿化不但有文化内涵,更加符合科学种植的原理。
二、四合院外种什么树
北京有一句谚语:“有老槐必有老宅”。走在北京的大街和胡同内,那些种植在四合院大门以及倒座房处的槐树,形象地道出了这一谚语,而槐树又以国槐最为普遍。老北京人为何对槐树如此情有独钟呢?我们还得从一个历史典故谈起。周代时,国家的建筑比较简单,朝廷在外朝区域种植槐树和棘树,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作为皇帝上朝时列班的位次。三公坐在槐树下,郑玄解释“槐”字,说它与“怀”字相通,是怀有共同目的一起谋划事业的意思,也就是皇帝要与三公共同治理天下。
经过历代发展,到了北宋初年,另一个历史典故让槐树更是名满天下。当时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祐很有名望,但因性格过于耿介一直没能当上宰相。一日,他在自家庭院种植了三棵槐树,并说自己的后代必能像槐树一样茁壮成长,成为“三公”式的人才。后来,他的三个儿子果然都做了高官,次子魏国公王旦还做了宋真宗时的宰相。这件事到了王祐的孙子王巩时,因王巩与苏轼是好朋友,于是便请苏轼为其家族作了一篇《三槐堂铭》记述家族史。苏轼在为王氏撰写的《三槐堂铭》中大加宣扬王氏的德行,用以证明仁厚的人也许当时不能得到好的报答,但是后代一定能够得到荫护。文章以植槐树寓指植德、育人、庇荫后代。后来,三槐堂王氏一直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直至今日。而《三槐堂铭》在清代时被收录到《古文观止》一书中,得到历代刊印。因此,在家中种植槐树便拥有了表示崇高地位和高尚品德的含义。
北京胡同内的古槐树
三、四合院内种什么花
北京四合院内的树木品种最常见的是落叶小乔木类,主要有海棠、石榴、丁香、月季、玉兰等。这些花木背后的典故都不逊色于国槐,各有千秋。今天我们就先介绍一下海棠。
海棠在北京四合院中寓意富贵、兄弟和睦,海棠花则有美女的含义。老北京经常将海棠和院内鱼缸中的金鱼联系在一起,取谐音“金玉满堂”之意,所以人们也将海棠树看作“发财树”,很多商人和达官贵人都乐于在院内种植此树。
我国种植海棠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记载。唐代以前并没有出现“海棠”一词,而多数称呼“柰”,宋代海棠的声望达到高峰,是全国闻名的花木。海棠还与杨贵妃扯上了关系,据外史记载,杨贵妃酒后醉得不省人事,侍从都无法将其扶起,唐玄宗看到后不但不生气,还笑着替杨贵妃辩护说,“是海棠在睡觉呢”,于是便有了“海棠春睡”的典故。后代文学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杨玉环,再后发展为以海棠花比喻美女。
宋代以后,如苏轼、陆游等很多诗人都爱海棠,并创作了大量诗词吟咏。明清著名小说《西厢记》、《红楼梦》内也都将海棠比喻为心中的美女。可见,古老的北京四合院内也有那么浪漫的花木。
海棠也是周总理生前最钟爱的花卉之一,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内广植西府海棠。1954年春,西花厅内海棠盛开,但此时周总理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无法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夹在书中托人带给了周总理。总理看到这棵来自祖国蕴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动,百忙中还是托人带回一枝芍药回赠给邓颖超。周恩来与邓颖超千里迢迢赠花问候,成为佳话。
盛开的海棠花
北京四合院中种植小乔木也是有其技术原因的:这些花木都能够适应北方的气候环境,它们夏天繁茂,为四合院带来凉爽;冬日落叶,不遮挡阳光。这些花木根系小,不会破坏四合院内建筑物和地面铺装。而且这些植物“春华秋实”(春花秋实),春可赏花,秋可摘果,可谓身在院内尽得自然之精华。
北京四合院其他那些经过千百年历史而培育和种植的绿化品种,我们在此就不一一讲述了,留待我们后续的文章再详细解开个中天地吧。
作者简介
李卫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建筑历史研究室副研究馆员、主任,北京市文物局青年学术评审委员、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客座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人类学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生论文校外评审。
主要著作或参与编著的有《北京古代建筑精粹》《北京古代建筑大系》《北京四合院志》《北京古建筑文化丛书》《北京现存祠庙调查研究》《北京古代建筑思想与特征解析》等书籍。